离开那所中学已近十年,我以为我成了城市的一块砖
那天清晨,南来的风敲打我的窗户,这声音我熟悉,是老校长站在了单身宿舍外
校园还记得我,记得这只冬季里乡村练翅秋来时城市飞翔的鸟
很长时间没回去看看了,看看曾是我的那一块责任田
再一次重游汉墓馆,漫步在那铺设整齐的方砖之上,心中竟涌起一种奇特的感觉,好象一下子又回到了过去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
一级一级的台阶,一间一间的门庭,还有那一棵苍桑无比的老白果树,几百年了,它的根那么苍老,而它的枝却是那么的苍翠欲滴,望着这一切,不由让人去猜想它的底蕴和从前
时光如水,日月如梭,转眼之间已是千年万年之后,这个世间,还有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发生呢?
我总是凝思着这个季节里有关山林泉涧,幽谷深壑的美丽与荒凉
那萧索的景致可以看到古老的从前,那个深繁的年代,寄寓世人亘远悠长的思索,象烙下厚重的烙印,让人想起生疼,却久久地感动
/> 好几年了,一直都非常喜欢品读白族作家张乃光先生的散文
那种文字,洗净清丽,总能让人在轻快的阅读中读到一种宁静淡雅的意境;那种意境,却还悠远绵长,总能让人在享受过文字的精彩之后又萌生无限的感思
语言优美,以学问入文,这是张先生散文给人的第一点感慨
北宋黄庭坚倡导学问入诗,开创了江西派乃至整朝宋诗的创作风格;散文大家秦牧则是将知识性、文采性和趣味性汇成创作的特色
张先生的散文创作,文采和知识并重,我想是皆得了两位大家的所长
所以每次阅读他的文章,先让人沉醉在那优美的文字之中,然后又有很多知识的收获
在这一点上,首先让人感叹的是张先生知识的广博,多用、巧用、化用、借用佳词丽句是一大语言特色,《小河淌水》、《寻找月光》就有这样的美感
同时又富于联想,能将学问贯穿在行文之中,比如《城市的树》就让人知道白族风水树的内涵和大理悠久灿烂的历史,《望夫云升起的夜晚》却能让人感动于白族民间文化中那个动听感人的故事
另一方面,就是张先生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,他的文字中没有丝毫含糊的语言
读过《亲眼目睹一种植物的入侵》一文就深为感慨:张先生无论是自己上网查资料,还是翻书用典,总能把他要讲的事物细致明白地说个透
情感细腻,善托物言志,张先生又特别能用文字渲染出一种清静唯美的意境
这便是让人对他那些文字特别感动的原因
无论表达怎样的情愫,张先生都能找得到那种最能表达他心境的事物,比如他借用山乌龟表达了一种类似“心远地自偏”
32、想把你轻轻举高,看你咯咯大笑;想把你紧紧环抱,看你小脸咆哮;想跟你躲猫猫,看你满地乱跑;想给你讲讲故事,看你烂漫微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