凛冬时节,你的电动汽车和移动电子设备能抵御极寒天气吗?近日,在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,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看到一款最新研发的锂离子电池正在经受上达80℃、下至-70℃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极致考验。
受得了炎热、耐得住冰雪,充电快速、成本低,这款超“能打”的锂电池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(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)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先进储能技术中心研究团队历时10年研发,是我国首款具有宽温域、低成本、长寿命的电芯产品,上市后有望打破未来新能源产业格局。
据团队成员介绍,这项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目前已实现了储能、动力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电芯产品的规模化量产,并于今年6月在我国东北等地分布式储能领域开展应用示范。
工作温度范围“横跨”150℃
从汽车到电子产品,锂离子电池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为衣食住行提供“动力”。《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3年)》显示,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已超过全球平均增速。在世界范围内,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仍扮演领军者角色。
受电池材料限制,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在0℃~40℃,低于0℃后锂电池的放电性能就会大幅下降。
然而,我国幅员辽阔,气温随地域和季节变化大,北方地区冬季温度可以低至-40℃以下,而南方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℃以上。传统锂离子电池无法适应这样极端的温度条件,就会造成一些棘手情况,例如,北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难以直接并网供电,冬季电动车无法启动、智能手机自动关机,夏季电动车自燃等频发。
为此,该团队历时近10年,研发出既抗冻又耐热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,可以同时兼顾低温与高温性能。
研究团队核心成员蒋春磊介绍,他们通过电池负极材料和电解液体系的创新,直接扩大了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,其中最低工作温度达-70℃、最高工作温度达80℃,实现了高寒酷暑的宽温域应用场景。
研发关键负极材料
这么能“打”的新型锂电池,究竟“新”在何处?团队主要从负极材料和电解液体系上下功夫。
据了解,目前电池的正极材料相关技术已接近“天花板”,要提升性能,负极材料尚有发展空间。为此,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铝基复合负极材料,通过与商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匹配,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研发相应电解液体系,成功开发出新型铝基-磷酸铁锂电芯、铝基-锰酸锂电芯、铝基-钴酸锂电芯和铝基-三元电芯等超宽温域电池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