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夫渭源县北寨、秦祁、大安和新寨等乡镇因干旱少雨,地瘠民贫,俗有“干北山”之称
那里的民居与当地环境相呼应,自成风格,大略有土窑、箍窑、高房和“忙上炕”等几种
过去,渭源北山民居主要以土窑和箍窑为主
因冬暖夏凉,耗费建筑材料甚少之故
土窑一般挖在土层较硬,光照充分,能避风的土崖上
挖时不能将顶部挖成平的,否则易倒塌
其顶端呈“∧”形,象倒立的英文字母“V”,最后安上窑门,这种窑洞,冬暖夏凉,是山区百姓理想的民居
箍窑比土窑讲究得多,技术难度大
先打好三堵土墙,然后在两墙之间依墙砌基土坯,同时在两墙与基子之间缓缓垫土,等到垫起的基子倾斜到最顶端时,则将每一个基子的四面基角切掉,土坯之间互相搭联,类似与“渭水长虹”——灞陵桥最顶部的建筑方法,最后裹泥即可
与简单挖建相比,箍窑更显示了北山人民的智慧
高房大多建在箍窑之顶,院墙的某一角上
因其比其它房屋高,故称
一般有四扇窗户,多为两檐,房脊两端微微翘起,有点像当代亭子的建筑风格,因其建筑地势高,是院落的“眼睛”与“耳朵”
晚上能利用它听内外动静观察来人,防备贼盗,所以颇受当地人青睐
“忙上炕”是北山民居中面积最小的土窑,宽不足2米,长约一人多点
窗户就是门,从此进入,直接上炕,炕上有一小土台,放日常用具
当地有一歇后语:“跛子上炕,直截了当
”后半句描述的就是此炕
这种土窑在冬季特别暖和,是穷人家的“温室”,也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“袖珍式民居”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这四种渭源北山旧日民居,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,逐渐被高大的庭房和楼房所取代
因了奶奶是大家闺秀的缘故,我的小姑更是个人见人爱的精巧人儿
姑姑继承了奶奶所有的精干和美丽,从小就长的秀丽可人,到了十七八岁的年纪,已是那一带出了名的美人
十里八乡提亲说媒的不断,最后还是奶奶给她选择了一个那个时代人人都羡慕的军人,从此,姑姑离开了乡村,跟着姑父进了城市
所以,大家就聚在煤油灯下,说话的说话,纳鞋底的纳鞋底,气氛是欢快的
表姐好像天天晚上纳鞋底,先用针锥在鞋底上扎一下,再将穿了麻线的细针从中穿过,“嗤啦”一下,就拉过去了,很是爽快
表姐过一会儿,就要把针锥的尖在自己头发中划几下,大概是利用头油的润滑作用
我看着她,灯光在她身上忽闪忽闪,门是敞着的,她坐在门口,向外一侧的身子张东健整容暗紧紧地裹住了,使她看上去有点苍老——不,我不愿这么想——表姐还没出嫁呢
不知谁说的,说,队里记工分了
表姐放下手里的活儿,问我去不去,我说去,我们就走了
披着凉爽的冬阳,在疏朗的松荫下,我,走得很慢
宁静的陵寝里,没有第二个祭拜者,唯一我这不速之客,面临一排排略显老旧的灰白色墓表,面临墓表上端那颗血染的五角星,更是面临着墓表的主人,一次次双手合十,久久端详,如许的夺目礼饱含着敬拜者深深的憧憬该当记取她们;也饱含着深深的惘然如许的好汉,若仍旧活在当下该有多好!当我再一次走到那几座默默无闻义士墓表前的功夫,不由自主地停下了,长功夫站在何处,安静注意着碑上的五个大字惟有五个字,再没有其余眼睛被一种液体浸润了
昔人讲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,她们留住了什么呢?除去那五个字,就惟有她们没辙领会的后裔们送上的向往和祭祀
我忠诚地抚摩着精细的碑身,抚摩着碑上那仅有的五个大字,内心涌上一股惭愧我没辙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,更没辙为她们焚烧一盏心灯,惟有忠诚地送上心中的祷告:安眠吧,尔等这默默无闻的英灵沉默间,竟感触那墓表上走来了五个字,又五个字,清清楚楚地抄写着:害怕的豪杰,宏大的精神
二十四、趁阳光凑巧
趁和风不燥
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
趁此刻还年青,还不妨走很长很长的路,还能陈诉很深很深的惦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