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口的口
在下院子
左边石墙,右边石墙
石墙高几丈,都留着石门,一边是胡家院子,一边还是胡家院子
几棵老核桃树立在墙边,遮天蔽日
老核桃树满身疮痂,那是年轻时候吃腊八饭烙下的伤口
瓜藤爬满石墙,瓜儿掉满树枝
南瓜,丝瓜,福寿瓜
有好事者拿红油漆在墙石上写了“路口”二字,念书的娃娃路过,总要高声念叨
遇到口吃的,便会如此念得:“这,这,这路,路口呢”
有端着土碗喝玉米面拌汤的大人看见了,也学着口吃念道:“这,这,这路,路口呢”
久而久之,大人们见到口吃的娃,都抖着嘴唇惹道:“这,这,这路,路口呢!”口吃的娃脸哗啦红到了耳根
一条溪流出一段绮丽的锦绣文章,这在莆田是绝无仅有的事情
正史向来为官家所推崇,而一部《通志》能够进入《永乐大典》和《四库集注》,这也是野史所能够到达的最高崇范
明清两代皇帝赏识《通志》不仅因为它翔实的史据,还在于它珠玑斐然,“言确而据实,牵引无不出于正史,而文犹史迁之笔”(范弘评《通志》语)
浃漈山偃卧于戴云山麓,松茂而石出,一溪潺潺流经山下
山里的冬天显得色彩鲜艳,道路旁的红枫胜似云霞
狼箕遍地,玄黄洪荒之地,山石耸峙,巨卵危岩如星棋布
而八百多年前,郑樵彻夜偃坐于松下石上,观天象之幽渺,引松明之光而著述不辍
书成而身心俱疲,一代文豪竟等不到《通志》付梓出版就身殒西去了
留下一座草堂,在寂静无人的山中继续着它光辉的历程
据野史志,《通志》成而星月灿烂,一星闪曜于东南之野,文宗朱熹得知此事,特来从南安来莆相访
可惜,已无史料记载这次重要会晤的内容
只知道朱熹感叹自己不如郑樵那样具有高尚的品德,受不了仕途的诱惑而身陷官宦的漩涡之中不能自已
品一眼人生,春天就到了眼角,眨巴工夫就透清了芳香
读一齐实际,夏季就到达了诗意,一瞬间铺满了呐喊
赏一种地步,秋天就达到了天下,迎来了旖旎的山川呢喃枫火
77、母爱是油锅滚沸中,母鳝鱼为保护腹内的鱼卵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的优美姿态
是谁愿以一生流浪换你终身慰安?我戒不掉的惦记,放不下的留恋,此刻能否不妨把它尘封于心间
大概风拂过,也会漾起一段波涛,不过已经的余念